在招聘會上,記者遇到了家住德州的青島大學應屆畢業生范文娟。學習電子商務專業的她,想找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在一家企業招聘攤位前,她想應聘銷售代表一職,月薪1600元,給入五險,看到這些待遇,她表示比較滿意,但正當要投檔時,卻聽說每周只能休息一天,且時常加班,她立馬改了主意。隨后又走了10多家單位,都感覺工資待遇不滿意。而她挑選的6家待遇滿意的單位,卻又以“專業不對口”拒絕了她,最終她只投出了1份簡歷。
離開攤位,范文娟告訴記者,現在工作壓力大,自己不想太辛苦。找工作最好是壓力小、待遇好、工作穩定,專業又對口。
此次招聘會上,像范文娟這樣尋找待遇好、壓力小、穩定又體面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不在少數,雖然他們學歷較高,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并不具備一技之長,擁有高級技能的更是鳳毛麟角,一紙文憑成為他們唯一的就業“鑰匙”。
部分應屆畢業生表示,自己就算找不到工作也不擔心,還可以報考公務員。在他們眼中,公務員就是“穩定、體面、高薪”的代名詞。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應屆畢業生在談起公務員時說:“如果考上公務員,哪怕與簽約單位毀約,我也要去。”
不安現狀 穩定性差
此次招聘會有不少企業對應屆畢業生放寬門檻,但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
記者在一家臺資紡織企業招聘攤位前采訪發現,雖然不少應屆畢業生前來詢問,但當負責人詢問試用合格后是否可以簽約3到5年時,大多數人都猶豫不決。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些應屆畢業生不安于現狀,缺少企業歸屬感,經常在培訓結束后就跳槽走人,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
對此情況,參加招聘會的不少企業表示認同。他們認為,應屆畢業生只有一紙文憑,缺少企業所需的應用能力,如果上崗必須經過崗前培訓,這就需要企業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一旦人才流失,將是他們莫大的損失。而且一些應屆畢業生在筆試和面試中表現的很好,但是一到試用期,動手能力差、基本功不扎實的缺點就暴露無疑。有些用人單位抱怨一些應屆畢業生本身的性格特點也使得他們不被接受:如急于求成,眼高手低,缺乏責任心等。這些都成為招聘單位拒絕應屆畢業生的重要原因。
有關專家表示,“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最重要的原因。
調整心態 提升職業能力
針對當前就業形勢和大學生就業心態,如何幫助學子們走出“誤區”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有關人員認為,要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必須扎扎實實掌握真本事,提升職業能力。文憑不能代表“本事”,用人單位關注的是素質和能力,關鍵是能否勝任,工作能否到位。要抓住各種機會,學好知識,接觸社會,提高能力。
業內人士建議,對應屆畢業生而言,就業困難其實并非崗位不足,而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崗位不夠。招聘會上,德州學院電子計算機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楊舒瑜,將目標放在中小企業上,一上午時間,就有4家企業對他表示很感興趣,甚至其中一家企業表示,他可以不用面試,直接試用。
就大學生缺少企業歸屬感這一現象,有關專家指出,必須提高應屆畢業生就業的穩定性。這需要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一方面企業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經濟效益,提高人崗匹配率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個人要明確就業目標,干一行愛一行,不能“吃著碗里瞧著鍋里”,要踏踏實實做事。齊思楠去年通過招聘來到德州一家企業上班,工作期間他把企業榮譽感放在第一位,增強自己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今在工作上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企業也破格晉升他為設計工程師。
另外,高校在課程設計中應吸取企業及畢業校友的意見,并明確設定要培養的核心能力及指標;適應引入兼職教師,包括企業管理者、技術專家與知名學者等;強化就業服務工作,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習機會,提高就業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協助學生建立“就業能力卡”,記錄個人學習與職業生涯發展計劃、成績、實踐經驗等。同時,應繼續加快在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中建立實習基地,拓展就業渠道。